【北京安贞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马长生教授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期:2011/2/25 9:55:49  来源:北京安贞医院


获奖项目: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愿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的“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1994年之后我院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标志我院科研工作又取得历史性突破。
    马长生教授已经是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了。第一次是在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获奖名单中排名第七;第二次是在2004年,“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排名第二。这次,“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前两次不同的,除了项目名称,

还有排名他位列第一。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早在1998年,马长生就把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国内,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0多年来,马长生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创建了右前斜45°透视下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首创了房颤单导管标测、消融的方法和2C3L术式,建立了三维标测房颤导管消融的多项实用方法。这些创新,使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趋于规范,操作起来更加简便易行,安全性也明显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推动中国临床电生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业界和广大患者也因此赞誉他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
    创新是为了救治更多的患者。10多年来,马长生作为主要负责人,联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等,举办了许多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专题会议和培训班,累计培训专业人员4000余人次。他们指导协助全国30个省市的200多家医院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组在最近6年内完成7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术,随访成功率及并发症率达到国际先进电生理中心的水平。近两年来,安贞医院房颤中心的相关医学工作者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450篇,其中SCI收录53篇,让国际医学同行刮目相看。他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建立与改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马长生看来,只要能解决医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创新。据他介绍,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高达1000万人。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死亡风险增加1.5~1.9倍。尽管目前的医疗大环境不是太好,但马长生还是心存感激:感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对创新的支持,对“意外”的理解。让他惴惴不安的,是目前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患者看病太难。为此,他正在医院的支持下,联合有关企业筹划远程网络心脏病医院,计划在5年内建成。“到了那个时候,通过网络,房颤患者在县医院就可以接受权威专家的诊疗服务,用不着再跑北京、跑上海了。”

 

上一篇:

我院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

下一篇:

心血管内、外科继续稳居国内综合医院首位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